立秋節(jié)氣預示著秋天的開始,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,但常常是“秋已立,暑難消”。民間有“啃秋吃西瓜、吃肉貼秋膘”的習俗。
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:一候涼風至,二候白露降,三候寒蟬鳴。意思是立秋后開始出現涼爽的偏北風,莊稼和草地在清晨出現凝結的露珠,秋蟬也在鳴叫。
根據中醫(yī)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的理論,入秋后養(yǎng)生要注意四點:
一要潤燥養(yǎng)陰慎進補,飲食宜“潤燥、補肺、養(yǎng)陰、多酸”,少吃蔥姜、多食果蔬;二要心境寧靜忌憂郁,寡欲淡泊多興趣;三要早睡早起防受涼,避寒保暖足睡眠;四要適度運動忌過度,微微汗出緩飲水。
“立秋早晚涼,中午汗?jié)裆选薄A⑶锖螅⑾挠酂嵛聪滋煲廊谎谉幔小扒锢匣ⅰ敝Q;夜晚較為涼爽,早晚溫差大。氣溫雖有下降,但不應立馬添衣加褲,要“薄衣御寒”,盡可能晚一點增衣,增強自身抵抗力,為寒冬做準備。
“七月八月,陰氣始殺,人氣在肺”。秋季燥邪當道,易傷津液,出現口鼻、皮膚干燥和燥咳的表現。因此,飲食上應選取滋陰潤肺的食物,如梨、蜂蜜、百合、銀耳、檸檬、烏梅、柚子等。
立秋是按摩或艾灸關元的最好時機,可以收斂陽氣,強身健體。取穴:下腹部前正中線上,臍下3寸。手法:以中指用力按揉關元穴,有酸脹感為度,每天按摩1次,每次5~15分鐘。
立秋飲食
末伏正是由夏入秋、由熱漸冷、陰陽變化交替的關鍵時期!此時飲食上應該注意哪些呢?
末伏時,要多吃酸、少食辣。末伏在立秋后,中醫(yī)認為,肝屬木,金克木,即肺氣太盛可能損傷肝的功能,所以在此時要“增酸”,以增強肝的功能來抑制肺氣,可適當增加山楂、檸檬、楊桃、柚子等酸性食物的攝入,同時還可搭配具有滋陰、潤肺、養(yǎng)肺作用的蜂蜜來固護肺陰。而之所以要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,是因為辣食除了會消耗人體的大量體液,還會使人肺氣太盛,而出現口舌生瘡、鼻腔和皮膚干燥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便秘等“秋燥”問題。
要吃果不吃瓜。民間有句俗語叫“秋瓜壞肚”。立秋后,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,吃多了會損傷脾胃,因此要適可而止。
立秋運動
初秋和中秋時節(jié),運動養(yǎng)生要以保養(yǎng)、內守陰氣為主旨,不宜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,以防汗液流失,陽氣傷耗,以致陽損及陰。但總的來說,秋季天氣涼爽,適宜人們進行戶外運動。適量的運動,可增強肺活量,加大肺的“吐故納新”功能,提升肺的通氣量和攝氧量,增強呼吸系統(tǒng)防病、抗病的能力,減少秋冬季節(jié)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的發(fā)生。
“一場秋雨一場涼”,隨著秋天氣候逐漸變涼,人的血液循環(huán)等生理功能相對趨向減弱,所以要適當增加運動量,以加強心肺功能,抗御寒冷。既宜動又宜靜,是秋季運動養(yǎng)生的時令特點,而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進行傳統(tǒng)功法的習練。
通過“左右開弓”的動作達到肝肺兩臟相互協調、氣機調暢的生理作用。
“左右開弓”在中醫(yī)理論中是“左肝右肺”的意思。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曰:“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。”所謂“上者右行”,言天氣右旋,自東而西以降于地;所謂“下者左行”,言地氣左轉,自西而東以升于天。從五行屬性而言,肝屬木,主疏泄,肝氣以生發(fā)為順;肺屬金,主全身之氣,肺氣以肅降為暢。從肝肺兩臟的關系來看,肺金對肝木保持適度制約是正常的生理狀態(tài),稱為相克;如果肝木太甚,對肺金形成反克,則為病理狀態(tài),表現為肝升太過、肺降不及,稱為相侮。保持肝肺之間正常的相克關系,對于維持人體健康是必須的。
據此,通過馬步狀態(tài)下兩手“射雕”樣的“左右開弓”,對左(主升之肝氣)、右(主降之肺氣)進行科學調節(jié),以保證正常的升降狀態(tài)。因此,從理論上來說,本勢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調節(jié)肝肺兩臟來調整氣機的升降;從實際效果來看,由于“左右開弓似射雕”的動作無形之中有擴胸作用,所以它除了對肝肺兩臟有保健作用外,對位于胸腔內的其他臟器也都有較好的保健作用。
眉縣人民政府網站版權所有:眉縣人民政府 主辦: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
陜ICP備07010879-3號 陜公安網備61032602000121號網站標識碼:6103260004
地址:眉縣平陽街146號郵編:722300
承辦:眉縣數字化信息服務中心